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淅川绿地公司探索精准帮扶新模式

    信息发布者:刘敏liumin123456789
    2017-06-01 18:37:26   转载

    淅川绿地公司探索精准帮扶新模式 

      5月21日,星期日,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小满”,炎热夏季拉开序幕。
    稍稍掀开一道缝,香菇大棚内灼人热浪翻滚出来,王进功一个趔趄迅疾退后几步。占地200亩,12个小区,186个钢构大棚,这位现场负责人的面前,就是淅川县绿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(下称绿地公司)的产业孵化园,坐落在滔河之畔的白亭和梁庄两村之间。
       这个产业孵化园,是淅川香花人黄志赢返乡创业投建的,以白参菌、羊肚菌等稀有菌种生产培育为主,为返乡创业人员及贫困户提供创业支持和增收服务。据滔河乡统计数据显示,去年入园创业贫困户154户,带动300多户,入园务工者人均增收6000块,这家公司被县政府评为“扶贫先进企业”。   64岁的朱国奇家住白亭村六组,公司成立第3天就进入产业孵化园打工,闲时每天收入80块,丰收季节每天快两百块。月月有了固定收入,老伴黄习卫的胰腺癌病情稳定下来。白亭村九组的马玉清也是这里的“固定工人”,工资基本可以支付老伴治疗甲状腺癌的日常花销。   21日上午10时多,滔河乡党委副书记张荣军带着蔡家村乡亲们来到这里,商议落实乡里出台的“1+10”政策。   返乡创业的蔡海振是蔡家村的这个“1”,加上李海文、蔡彦林等10户。“县里补5000块,乡里补3000块”,蔡海振是个带头人,“只要再贷4000块,凑够一万二就能承包一个香菇大棚啦!”技术、场地全部免费,乡亲们种一个香菇棚,每年每户至少收入1.5万元。目前,滔河乡400个贫困家庭与绿地公司签订帮扶协议,手把手创业,手拉手拔穷根。   “合作种植”模式,既解决了公司资金来源,又解除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。通过“粘贴复制”,绿地公司投资数百万元,在临近的寺湾镇西营村和大石桥乡郭家渠村建香菇大棚。   今年春上雨水多,丹江水一夜上涨,淹没了郭家渠村仅有的平地庄稼。“我的西瓜喽,眼见到了嘴边又没了——”66岁的王秀文和老伴杨新转守着老屋。去年,杨新转牙疼四处求医,“背了两千多块债务”,原指望今年西瓜地里“刨银子”,谁知也成了泡影。   “王叔别急,咱们种香菇。”日头已过头顶,县新华书店驻村工作队员党钲走进王秀文家门。绿地公司在郭家渠投资建成香菇大棚,每个大棚有4600袋,刨除水电等费用,每袋可净赚3.5元。听到这里,王秀文大喜所望,“那就是一万五六的收入呀”,脸上愁云散去。   小小产业园,脱贫大舞台。除了“入园务工”、“合作种植”两种成熟模式,绿地公司还在探索“资金托管”和“返祖倒包”两种思路,破解贫困乡亲“害怕贫穷,更害怕创业”的固有思维,带动丹江河畔乡亲脱贫奔小康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